
张良姜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 张良姜 | 信息汇总编号 | SINOGI01862 |
---|---|---|---|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AGI00351 | |
原产地域 | 河南省鲁山县东南部澎河流域,东起磙子营乡磙子营村,西到马楼乡马楼村,南起嶂陡山山脚,北到白龟山水库南岸,包括张良镇、磙子营乡西部、马楼乡东部88个行政村。 |
||
品质特征 | 张良姜根茎皮肉深黄,姜球多,节间短,排列紧密,扇状分布,姜球上部鳞片呈鲜红色。适合烹调,加工,以及用作医药制品。除具有一般姜的营养成分外,其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硒的含量较高。张良姜辛辣芳香,风味独特,质实多丝,百煮不烂,深受人们喜爱。 |
||
成熟/上市时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地标特产星级 | |||
地标特产类型 | GI | ||
备注 |
说到张良,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张良,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人,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并位列首位,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张良得知后,与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因不清楚秦始皇的座驾,击中副车而未成功,随后开始逃亡。逃亡期间,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奇人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获《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末,张良参加反秦义军,先到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重用韩信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任大司徒。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为止。刘邦左右大臣皆山东人,主张都洛阳,只有张良支持刘敬之说,极言关中之利,力主都关中。随刘邦入关后,天下大定。张良由反秦复韩、圯上受书始,先后谱写下降宛取蛲、佐策入关,谏主安民、斗智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奇谋、画箸阻封,虚抚韩彭、兵围垓下,劝都关中、谏封雍齿等一系列机智谋划和文韬武略,并最终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他自己也因此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并被后世人所敬仰。“张良姜,临颖蒜,八龙白菜吃不厌”,“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后的闺女不用相”。在豫西南一带留传至今的谚语,都说到了张良姜。这张良姜就出产于河南鲁山县张良镇,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张良镇的名字就源于西汉,因张良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最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据《史记》和1995年6月在张良镇张北村出土的汉代石碑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帅五诸侯兵56万人,屯兵张良镇,期间,染病不愈,民奉姜汤,服而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从此,张良姜闻名天下,成为历代宫廷贡品。
张良姜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 | 信息平台开启 |
---|
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