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定肉桂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 罗定肉桂 | 信息汇总编号 | SINOGI00883 |
---|---|---|---|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 地理标志产品 | 2008年第58号 | |
原产地域 | 广东省罗定市现辖行政区域。 |
||
品质特征 | 外观: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小裂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内表面略光滑,有细纵纹。色泽: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或暗红棕色。香气:具有罗定肉桂的特征香气。味觉:味甘甜、辣味适中。 |
||
成熟/上市时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地标特产星级 | |||
地标特产类型 | GI | ||
备注 |
罗定肉桂桂皮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小裂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内表面红棕色或暗红棕色,略光滑,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稍带颗粒性,外侧棕色,内侧红棕色而油润。气芳香,味甘甜、辣味适中,灰分含量一般小于2.5%,非常适合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罗定肉桂油呈红棕色,澄清液体,有肉桂的特异香气,味甜、辛辣。【地标地理】罗定肉桂种植经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本地山民已自发种桂,明清年间,罗定州城设有肉桂产品销售商铺,桂皮桂油已有少量出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编著的《罗定州志》记载,当时的林木特产有枫、樟、桂等14种,其中桂排位第4,排在松之前。【文化背景】罗定历史悠久,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秦属南海郡,汉属端溪市地,晋设龙乡、夫阮两市,隋唐置浅水市(州),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罗定直隶州(辖原罗定、云浮、郁南三市),“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肉桂,古称越桂,原是本地山中野生植物,由于用途广泛,山区农民自古以来就加以培育,自发种植。秦汉时期,本地山民已自发种桂,明清年间,罗定州城设有肉桂产品销售商铺,桂皮桂油已有少量出口。秦汉以后,南北文化交流增多,京都派驻罗定的文官武将更迭不断,封建王朝不少高官重臣(如唐朝的两任宰相张柬之、恒彦范等)被贬任或流放罗定,加之大批的罗定人移居他多和国外,使罗定肉桂广为人知,闻名遐迩,到晚清时期已响誉海内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编著的《罗定州志》记载,当时的林木特产有枫、樟、桂等14种,其中桂排位第4,排在松之前,可见当时种植肉桂已有相当数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罗定肉桂蓬勃发展,到2006年,全市肉桂种植面积达46万亩,年产桂皮万吨,成为该市农业的一个龙头产业,也是该市出口创汇最大宗的山林特产。近几年来,中央和省级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对罗定肉桂进行了多次报导,使罗定肉桂的名声更是日益远播。【文化积淀】罗定肉桂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种桂在当地即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种桂文化也源渊流长。肉桂的“桂”字与富贵的“贵”字同音,古往今来,不少罗定人遇上进宅、结婚、生子、祝寿等喜庆之事,都会在宅前宅后种上一两株桂树或砍一大楞鲜桂枝叶供奉神灵,以示庆贺,祈求富贵吉祥,早生贵子。罗定山区不少民宅的院前后,【品牌建设】2002年,罗定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组委会评为“中国肉桂之乡”,桂皮以帆船牌商标注册,出口属免检产品。罗定肉桂树经采伐后,剥皮制成桂皮,枝叶加工蒸馏制成桂油,2004年,年加工桂皮1万多吨,桂油450多吨,肉桂加工转化占该产品总产量的98%以上。桂皮、桂油由省外贸部门通过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国,年创汇1265万美元。2005年,市政府牵头组织市农业局与美国哥达鲁公司、广东食品工业研究所三方共同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开发,不断扩大肉桂深加工领域。2006年全市有10万多农户(约占全市农户1/3)种植肉桂,面积达46万亩,遍及全市21个镇,有肉桂加工厂16家;当年产肉桂1.2万吨,占全国的1/5强,肉桂产品产值近2亿元;产品大部分销往欧美、日韩、新澳、印度和中东各国,出口量占全国的20%以上。目前,该市肉桂生产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罗定肉桂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 | 信息平台开启 |
---|
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