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阳香瓜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 庆阳香瓜 | 信息汇总编号 | SINOGI05244 |
---|---|---|---|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AGI01725 | |
原产地域 | 庆阳市西峰区、合水县、庆城县、宁县、正宁县、华池县、镇原县、环县等62个乡镇川道台地及部分塬区。 |
||
品质特征 | 果形呈梨形,俗称“梨瓜”,属葫芦科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面有不规则纵向条纹,成熟后光滑无绒毛,香气浓郁持久,芳香诱人。果皮颜色以绿色为主,果肉有浅绿色、绿色;肉厚,腔小,肉质细腻,脆甜多汁,风味纯正,老少皆可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
||
成熟/上市时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地标特产星级 | |||
地标特产类型 | GI | ||
备注 |
香瓜在我国古代又称甘瓜、瓜,学名甜瓜。其栽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成书于3000多年前的《诗经》。《诗经?大雅》中记载,周先祖—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后稷在邰地(今陕西武功)“教民稼穑”时,就有“艺之荏菽,荏菽斾斾,禾役遂遂,麻麦蒙蒙,瓜瓞唪唪”的记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后稷在最初从事农官的时候,就知道怎样除草,怎样种植大豆、大麻、大小麦、甜瓜等作物。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陶立。鞠陶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不窋故城在庆州(今庆阳)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明代嘉靖《庆阳府志》记载:“庆阳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后稷子不窋所居,号北豳。”又云:“不窋,后稷之后,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庆阳也。子鞠陶,孙公刘,俱历世为兹人。”《汉书?地理志》中讲到:“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就是说自后稷的后人不窋开始,周人的数代先祖均在庆阳生产生活,农耕文明自此发祥。北豳(今庆阳)农耕文化的特色,在《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中有着较为集中而又具体的反映。经过不窋、鞠陶、公刘三代人的努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明甜瓜在当时已为民生所需,得到广泛种植,这是关于庆阳香瓜(甜瓜)最早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庆阳百姓所食用的蔬菜品种较为繁多,其中瓜类有王瓜、黄瓜、甜瓜、稍瓜、东瓜、西瓜、金丝瓜、醋筒瓜、苦瓜等九种。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介绍:“甘肃甜瓜,皮、瓤皆甘胜糖蜜,其皮曝干犹美”。随后,庆阳香瓜栽培在各县县志及农业志中均有记载,其中《宁县志》中记载:“栽培历史久,主要分布在川台地。地方品种有花皮(南义寨子河所产最佳)、灯笼红(以泾河川为多)等”;《庆阳县志》记载:“甜瓜(梨瓜)地方品种有灯笼红、青皮梨瓜、绿皮梨瓜等”、“庆阳城崭山湾梨瓜享有盛名”。另外,古人在赞美宁县政平时有诗曰:“百鸟啼鸣传两省,雄鸡一唱唤四县,政平香瓜脆又甜,泾马古渡数千年”,也提到了香瓜。《宁县农业志》中记载:“甜瓜,又名梨瓜、香瓜。宁县栽培历史久,分布广,多种植于川台地,味甜质佳,香气扑鼻。尤以南义寨子沟所产甜瓜最为有名。形体硕大,肉厚清脆,多汁,味甜,质量上乘”。80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逐渐替换了传统方式和地方退化品种,庆阳香瓜逐渐走向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庆阳市加大开发力度,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香瓜已成为陇东黄土高原区旱地推广种植的优势品种,实现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
庆阳香瓜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 | 信息平台开启 |
---|
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