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乐石崖茶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 平乐石崖茶 | 信息汇总编号 | SINOGI04747 |
---|---|---|---|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AGI01553 | |
原产地域 | 平乐石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行政区域内东部、南部一带和中部(莲花山周边)山区和半山区。 |
||
品质特征 | 外形条状或颗粒状。条形茶条索肥壮,色泽沙绿、光润有霜斑;颗粒茶紧结、重实、光滑,色墨绿。香气浓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甘甜,回甘明显,叶底芽叶完整明亮。 |
||
成熟/上市时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地标特产星级 | |||
地标特产类型 | GI | ||
备注 |
平乐石崖茶源于平乐本地野生的亮叶黄瑞木(杨桐属乔木),《平乐农业志?1991年版》将其列入平乐作物品种资源。平乐目前是我国野生石崖茶的最主要产地,由于长期的破坏性采摘等各种原因的影响,野生石崖茶树已为数不多,仅在南部山区的深山老林中还孑遗万余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平乐石崖茶饮用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春始代理昭州(即今平乐)郡守期间,游遍昭州一带的千山万水,体察民间习俗,写下了《即目》“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平乐民间品茶、饮茶的情趣。据《平乐县志?1995年版》记载:平乐石崖茶零星分布在县内的青龙、阳安、源头、二塘、大扒(注:现改名大发瑶族乡)、桥亭和长滩(注:现属平乐镇)等乡镇。县内产量以源头镇为最多,以青龙大刚所产石崖茶质量最佳。全县野生石崖茶约有2万多株,年产鲜叶(嫩梢)约2.5-3万公斤,可制成品茶叶6000-7500公斤,产值20万元左右。据《平乐农业志?1991年版》记载:过去,民间虽普遍了解此茶属凉性、并习惯于骄阳酷暑或操劳重活时饮用,但对其实用价值及其科学哲理尚缺乏全面了解,加上制作方法原始粗糙,茶的质量不佳,其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远未得到发挥。至1974年始为平乐县土特产公司茶叶干部吕增文率先挖掘整理,通过他广泛收集民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潜心实验验证,并采用桂青茶的制作方法进行加工,获得理想的优质茶。1985年经系统整理撰写出《野生石崖茶》专论,分别在《广西科技报》及全国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科技情报中心站刊物《野生植物研究》上刊登,其本人被邀参加了1987年在遵义召开的“全国野生植物开发研究会”。从此,石崖茶遂于80年代后期即得到社会公认并投放市场,成为本县茶类中最受青睐的新崛起一名牌品种。平乐石崖茶由于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00年在成都国际博览会上,经过专家、学者,茶痴、茶友异常严格的挑选与评定,平乐石崖茶脱颖而出,击败众多对手,夺得“中国名优茶叶”桂冠;2004年又挤身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并成为指定专用茶饮料,并于2011年10月获得“中国-东盟最佳茶文化传播”金奖。2004年入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共和国之最系列丛书?当代广西之最》,该书记载:“平乐县是目前我国野生石崖茶的最主要产地。该县老蚌生珠石崖茶树约有2万多株,成品茶叶6000-7000公斤。”平乐石崖茶取得的荣誉,为桂林特产又增添了一颗闪亮的明珠,同时也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拯救濒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为平乐县广大的山区农民增收服务,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齐心协力,攻克了石崖茶人工栽培的难题,从此,石崖茶产业得以发展和壮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石崖茶人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2万亩。平乐县适宜石崖茶种植的山场土地有97.41万亩,丰富的山场土地资源使石崖茶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平乐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有一支强大务实的技术服务团队作支撑,相信平乐石崖茶这支“茶苑奇葩”在平乐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平乐石崖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而深远。
平乐石崖茶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 | 信息平台开启 |
---|
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