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信都三黄鸡 信息汇总编号 SINOGI03889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农产品地理标志 AGI01155
原产地域

中心产区在信都镇,分布于信都、仁义、铺门、灵峰等四个镇。

品质特征

鸡肉体表浅黄色,肌肉白色且结实有弹性,肉质嫩滑,骨细味美鲜甜。

成熟/上市时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地标特产星级
星级
地标特产综合指数

品质特征: 0.00

声誉影响: 0.00

保护管理: 0.00

市场发展: 0.00

区域价值: 0.00

地标特产综合指数专区

大众喜爱指数

85
地标特产类型 GI
备注

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是由野鸡演化成信都野生原鸡,经本地水土长久养育驯化及当地农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今天的信都三黄鸡。主要分布在八步区南部的信都、仁义、铺门、灵峰以及相邻的苍梧县石桥、沙头,广东封开县的南丰、江口等贺江流域。据《信都县志》(民国)中畜牧篇记载,“本县属多山最宜畜牧,而以牛鸡鸭为最”。鸡已列入地方的畜产,成为当地畜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记载,信都三黄鸡隶属于广西三黄鸡,经梧州大量流入广东一带,港澳叫作上河鸡。信都三黄鸡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明末清初已有货商采购货源转口梧州出口海外,深受各地食客青睐。另据贺县外贸鸡场吴浩记载,“信都三黄鸡一九七二年已列为广西出口育肥鸡生产基地,一九八三年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1972年至1987年出口1124720羽,一九八六年出口达180612羽,创出最高记录”。贺县畜牧水产志(第一部,1937年~1985年)记载,“1983年12月信都三黄鸡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国家外贸部赞誉,并被授予名优产品“荣誉证书”.1981年梧州地区畜牧业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记载“信都三黄鸡1981年存栏量达100万羽”。信都三黄鸡的形成,普遍认为是当地群众在选育的结果。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在封建社会,红色表示吉庆,黄色表示存权势,古来皇帝都穿黄袍,群众出喜鸡黄色,每逢送礼,一对三黄鸡,公红母黄,称为开面鸡。鸦片战争后,香港澳门被割占为港口,每年都需大量的三黄鸡供应,就有商人前来收购三黄鸡出口,这样也刺激群众选养这种鸡出售,当时每年鸡价约值14公斤稻谷。因为养这种鸡得利,养的人就多起来,其它羽色的鸡逐渐被淘汰,经近百年群众性选育,所以形成目前的连片产地。信都三黄鸡产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每年候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叫候温)在23℃以上的夏季时间约有5.5个月。全年候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约1450-14750毫米,雨水以4月至9月较多。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作物一年2-3熟,水稻全为双季稻,旱地种甘庶、花生、红薯较丰富,农作物收获时节,放鸡在田地上啄食残留的谷物、花生、红薯,或在秋后采食遗粒所长的花生芽和其他野生食饵,因此鸡的肉质特优。但群众养鸡传统习惯仅加喂稻谷、大米和米糠,其他养分全靠放牧解决,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磷、食盐等矿物质显然是不够的;加之冬季直照的阳光不足,也影响维生素D3的形成与钙的吸收。因此信都三黄鸡生长缓慢,体小,骨质细软,蛋小而少。但肉质细嫩多汁肉味干鲜,骨骼细软,港澳市场对信都三黄鸡有特殊爱好,贺江水连接西江,古来鸡贩子从水路经广东南丰、江口直达广州,或陆路肩挑经苍梧石桥乡集中于梧州,而后转运至香港福祥栏、公利栏两家专营鸡商行出售,每年中秋节、冬至节生意特别兴隆,在香港信都鸡每担价比其他地方的三黄鸡高出10-20港元。所以其生产性能虽低,但能刺激群众饲养,依然能顽强地存在和发展。

信都三黄鸡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企业 信息平台开启

信都三黄鸡动态信息共享平台

平台账号:SINOGI03889

平台管理 推荐

平台专家 推荐

地标特产号:

推荐管家

我自荐/推荐地理标志特产资讯管家/平台台长,以下地标特产信息共享平台资讯为其所专注专长,协同管理,为地理标志特产资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天下没有难懂难买的地标特产。

推荐专家

我自荐/推荐地理标志特产资讯专家,以下地标特产信息共享平台资讯为其所专注专长,协同管理,为地理标志特产资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天下没有难懂难买的地标特产。

请交流共享地理标志特产动态信息,让天下没有难懂难买的地标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