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西黄芪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 陇西黄芪 | 信息汇总编号 | SINOGI00225 |
---|---|---|---|
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 地理标志商标 | 4891421 | |
地理标志产品 | 2003年第100号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AGI02005 | ||
原产地域 | 陇西县首阳镇、菜子镇、碧岩镇等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
||
品质特征 | 外形:根为长圆柱型。根条粗大,头部稍粗,尾部少有分枝。表面黄白色,鲜品表面光滑,无毛须,干品有较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地:质硬而略韧,断面纤维状,带粉性,乳白色至淡黄色,木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韧皮射线略弯曲,有裂隙。口感:气清香、味甜美、嚼之有豆腥味。 |
||
成熟/上市时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地标特产星级 | |||
地标特产类型 | GI | ||
备注 | 批准公告2003年第100号为原产地标记公告。 |
“黄著”(古时者、著混用不分),亦称“戴参”、“王孙”、“绵黄芪”、“独椹”、“蜀脂”、尚名曰:“者,长也,黄者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朝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者者年高有德之称,者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者称”。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黄者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之最。”现今将“者”简写为“芪”。南北朝时期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唐代《药性论》云:“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芪”,清《植物名实图考》再:“黄芪西产也”。可见,唐朝以前,黄芪产地主要在西北地区,而以甘肃陇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明清期的《巩昌府志》物产部中,对黄芪都有记载。说明明清以来,黄芪一直为陇西的重要物产。陇西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受当地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陇西黄芪因条直皮黄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而被中药材界誉为“芪中精品”。土梁饰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陇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气候特点与黄芪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陇西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土壤以黄绵土和黑麻垆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孔隙度大、通气性好,有利于根的伸长和加粗;由于土壤贫瘠,有利于人为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根生长缓慢、均匀,单位体积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且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低于国家标准,周边又没有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空气、水质无污染,特别有利于种植黄芪等深根中药材和发展无公害药材。
陇西黄芪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 | 信息平台开启 |
---|
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