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 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规定了安溪铁观音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因素、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典型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产品包装标识使用规定等要求。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1地域范围
  “安溪铁观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安溪县辖区的凤城镇、湖头镇、蓬莱镇、官桥镇、剑斗镇、城厢镇、魁斗镇、金谷镇、龙门镇、西坪镇、虎邱镇、感德镇、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大坪乡、龙涓乡、长坑乡、蓝田乡、祥华乡、桃舟乡、参内乡、白濑乡、福田乡等24个乡镇472个村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16″-118°17′00″,北纬24°50′16″-25°26′27″之间,总保护面积3057.28平方公里,年生产面积40000公顷,年产量6.8万吨。
  2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2.1土壤地貌情况
  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西南端的主体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32-1600m。地貌有地丘、高丘,低山、中山类型,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其中。境内千米以上山峰2461座,太华尖、紫云山和大坪山构成境内主山脉。安溪县境内土壤以红壤为主,是由花岗岩和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保水性较好,有机质含量高、矿质营养元素猛、锌、钼含量丰富,含有一定数量呈半风化状态的碎石块等特色。这种土壤条件为形成安溪铁观音的色、香、味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的基础。
  2.2水文情况
  安溪县内有晋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境内河流段流程320km。东部的云中山梯仔岭东南坡谷海拔893m处,是晋江水系的正源。其水源之丰富足以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2.3气候情况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1℃,年有效积温4500℃以上,年日照1850h~2000h,年无霜期260d~350d,夏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降水量1600mm~1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由于地理特征的原因,来自泉州湾的东南风与来自漳州平原的偏西风在境内形成混流,使5月初夏和10月秋末之时昼夜温差大。相对低温、高湿和多云雾的高海拔气候特征,为铁观音优异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因为相对低温导致芽叶生长缓慢,有利于新梢组织中可溶性氮化物、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且高山茶园温射光多,也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合成;同时昼夜温差大又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使糖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因此形成安溪铁观音香气清高幽长,滋味浓郁甘鲜。
  3特定生产方式
  3.1产地选择
  应据安溪铁观音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pH4.5-6.0的山地砂质土壤为主。海拔在700m以下的以红壤为主,海拔在700m以上的以黄红壤与黄壤为主。土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特别是土壤中锰、锌、钼含量较高。要求高山植被丰富,枯枝落叶形成较厚的地表覆盖层,森林覆盖率65%以上。
  3.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安溪铁观音茶树是最早的无性系品种。安溪铁观音茶树以铁观音系列为主。
  3.3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
  3.3.1生产控制
  安溪铁观音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山地选择、园地开垦、品种选择、苗木定制、田间管理、鲜叶采摘等都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执行。其中田间管理的农业投入品,采取源头控制,全程跟踪,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施肥方面提倡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病虫害防治方面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办法,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施用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提倡施用生物源、矿质源农药;同时,督促企业和茶农做好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即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活动,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情况,产品的收获、加工与销售情况,如实记录造册,逐步建立安溪铁观音质量可追溯制度。
  3.3.2采摘标准
  采摘成熟度:采摘的鲜叶必须达到适宜的成熟度,以驻芽2~3叶“小开面”至“中开面”为适宜,春秋茶采顶叶小开面2分~4分成熟,夏暑茶可适当嫩采。采用灵巧协调的“双手虎口对芯采”为最好。 
  标准芽叶:1芽2叶至4叶嫩梢及幼嫩对夹叶。
  采摘时间:春茶在谷雨后立夏前;夏暑茶在夏至前至秋分采摘;秋茶在寒露前至立冬。
  采摘方法:在确定合理的留养高度后,高于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应一律采摘、采齐;低于采摘面以下的新梢全部留养。严格留养采摘面一下的侧枝、低梢及树冠稀疏处的芽梢,待每季采摘后,再轻度摘去留养新梢的顶芽。投采茶园一般控制树冠高度在70cm~90cm。
  茶青质量:肥壮、完整、新鲜、均匀,每梢为两个“定型叶”。
  3.3.3加工
  初制工艺:茶青→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
  清香型精制工艺:毛茶→验收→归堆→投放→筛分→风选→拣剔、拣杂→号茶拼配→匀堆→文火烘干→包装→成品。
  浓香型精制工艺:毛茶→验收→归堆→投放→筛分→风选→拣剔→号茶拼配→烘焙→摊凉→匀堆→拣杂→包装→成品。
  4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
  4.1外在感官特征
  安溪铁观音茶树特征:安溪铁观音茶树是最早的无性系品种。安溪铁观音植株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树姿开张,枝条斜生,分枝稀。叶椭圆形,叶质脆,浓绿油光。叶尖端渐尖下垂,叶面隆起,侧脉明显,叶缘向背具波状,叶齿疏而钝。嫩梢肥壮、绿带紫红色。
  安溪铁观音为半发酵茶类,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浓香型安溪铁观音特征:外形卷曲,肥壮紧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油亮,红点显;内质汤色金黄明亮,香气浓郁持久,兰花香显,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性强,音韵显,叶底肥厚明亮,柔软匀整,红边显。清香型安溪铁观音特征:外形紧结圆实,呈颗粒状,色泽翠绿;内质汤色蜜绿亮,香气清锐持久,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柔软均匀,红边红点少。陈香型安溪铁观音是浓香型铁观音的延伸,其即有浓香型的醇厚浓韵,又有独特的陈香。
清香型安溪铁观音各级感官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外形 条索 肥壮、结实、重实 壮实、紧结 卷曲、结实 卷曲、尚结实
色泽 翠绿润、砂绿显 绿油润、砂绿明 绿油润、有砂绿 乌绿、稍带黄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细嫩梗 尚净、稍有细嫩梗
内质 香气 高香 清香、持久 清香 清纯
滋味 鲜醇高爽、音韵明显 清醇甘鲜、音韵明显 尚鲜醇爽口、音韵尚明 醇和回甘、音韵稍轻
汤色 金黄明亮 金黄明亮 金黄 金黄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余香高长 软亮、尚匀整、有余香 尚软亮、尚匀整、稍有余香 稍软亮、尚匀整、稍有余香

浓香型安溪铁观音各级感官指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形 条索 肥壮、圆结、重实 较肥壮、结实 稍肥壮、略结实 卷曲、尚结实 稍卷曲、略粗松
色泽 翠绿、乌润、砂绿明 乌润、砂绿较明 乌绿、有砂绿 乌绿、稍带褐红点 暗绿、带褐红色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稍整齐 欠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嫩幼梗 稍净、有嫩幼梗 欠净、有梗片
内质 香气 浓郁、持久 清高、持久 尚清高 清纯平正 平淡、稍粗飘
滋味 醇厚鲜爽回甘、音韵明显 醇厚、尚鲜爽、音韵明 醇和鲜爽、音韵稍明 醇和、音韵轻微 稍粗味
汤色 金黄、清澈 深金黄、清澈 橙黄、深黄 深橙黄、清黄 橙红、清红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明、有余香 尚软亮、匀整、有红边、有余香 稍软亮、略匀整 稍匀整、带褐红色 欠匀整、有粗叶及褐红叶

陈香型安溪铁观音各级感官指标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外形 条索 紧结 较紧结 稍紧结
整碎 匀整 较匀整 稍匀整
净度 洁净 洁净 较洁净
色泽 乌褐 较乌褐 稍乌褐
内质 香气 陈香浓 陈香明显 陈香较明显
滋味 醇和回甘,有音韵 醇和 尚醇和
汤色 深红清澈 橙红清澈 橙红
叶底 乌褐柔软,匀整 较乌褐柔软,较匀整 稍乌褐、稍匀整

  4.2内在品质指标
  安溪铁观音内在品质指标,水分≤7.0%,水浸出物≥32%,总灰分≤6.5%。
  4.3安全要求
  安溪铁观音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
  5标志使用规定
  地域保护范围内的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如需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的,应当向安溪县茶业总公司提出申请,经审批准后才能使用,要求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
  5.1包装
  安溪铁观音按照规定应当按GH/T 1070《茶叶包装通则》要求包装销售。
  5.2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安溪铁观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5.3其它
  安溪铁观音的贮藏、运输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告 第2651号 2018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