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标志商标兴农 助力打造海南品牌
说起地理标志商标,许多人似乎有些陌生,但是说起“海南文昌鸡”、“三亚芒果”、“火山荔枝”这些品牌几乎人尽皆知,这些品牌正是依靠地理标志商标及地区特有产品所建立的。记者获悉,截止到今年6月14号,海南全省共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2个。海南地理标志资源非常丰富,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撬动了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地域优势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桥头地瓜 2009年海南省澄迈县实施商标战略和商标富农工程以来,抓住富硒的独特自然条件,将富硒食品作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业来发展。其中桥头地瓜作为澄迈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品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地瓜每斤售价逐年上升,最高能达到26元/斤,每亩产值逾万元。至2017年,澄迈县桥头地瓜种植面积达2.7万多亩,总产值逾3.3亿元,带动桥头镇超过3000户农户种植从而带动了地方农民脱贫致富。澄迈福橙 此外,为提高品牌辨识度,澄迈首先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福橙营养价值,明确了福橙富含硒元素,打出富含硒元素的营养价值招牌。澄迈福橙在市场上大受消费者喜爱,由最初的每斤1元,到如今每斤平均售价最高13元,是过去的13倍,有的超市和专卖店每斤售价更是高达20元,从事种植的农民发展到100多户,是过去的近4倍,农民年均收入达到13.5万元,是过去的3.5倍。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地标助力农民增收 “长坡米烂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这是儋州民间人们耳熟能详描述儋州美食的诗句。儋州粽子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端午节儋州有家家户户包粽子祭祖的传统习俗。2017年“儋州粽子”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儋州市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粽子生产企业由2009年的31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02家,研发了玫瑰粽子等19个新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儋州粽子 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称:“粽子的选料非常有讲究,选取的是本地温泉黑猪肉、跑海鸭蛋蛋黄、本地火山岩优质糯米和儋州农家花猪肉等,并经过严格的配比,口味纯正,味道浓郁,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更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6年端午节至2017年端午节期间,儋州粽子产销3036万个,销售额达3.6亿元,实现了一年产销粽子3000万个的目标。田传明称:“2018年端午节前后,部分包粽工人月入万元,算是实现‘一人包粽,全家脱贫’。” 在海南省知识产权五指山论坛上,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局长谢廷光指出,海南省地理标志资源丰富,独特的热带地标产业值得挖掘、开发和保护。但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农产品种类虽多,但品牌质量不高。谢廷光称,未来还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南地理标志资源,做强相关产业,并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引领作用,助力精准扶贫。(来源:人民网 2018-07-03 原标题:地理标志商标兴农 助力打造海南品牌)
2018年7月7日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安徽路径”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依法受理1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地标产品)保护申请,其中安徽省南陵大米榜上有名,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首批地标产品保护申请。截至目前,安徽获批地标产品总数达到78个。
近年来,安徽省把地标产品保护与质量品牌升级和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探索一条保护、提升、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一条地标产品保护的“安徽路径”。
地标产品,每一个品牌都闪耀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光辉。如今,安徽省歙砚、宣纸、徽墨等一批地标产品,凭借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特有属性,成为安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副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在以宣纸制作过程为背景的序幕中徐徐展开,让世界为之震撼。2016年9月,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世界最大手工纸——三丈三巨宣骄傲地走进G20杭州峰会。
2002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宣纸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此后,蕴含极其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宣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应逐年提升,年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作为地标产品,岳西桑皮纸同样颇负盛名。2005年,北京故宫乾隆倦勤斋修复通景壁画,故宫专家之前寻访两年,均未找到所需用纸,几番周折才寻访到岳西桑皮纸,并指定为故宫修缮特选材料。岳西桑皮纸是以岳西县毛尖山乡境内生长的桑树皮为主要原料,以传统手工古法制作而成,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等领域,其坚韧耐久、不腐不蠹的独特性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2015年,获得地标产品保护后,岳西桑皮纸在品牌价值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年产量1500刀、产值300万元。
今年5月9日,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单位联合组织评价的“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在上海发布,太平猴魁茶、宣纸、霍山黄芽、霍山石斛4个产品入选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类别。其中,太平猴魁茶品牌价值236.51亿元,宣纸品牌价值达178.34亿元,霍山黄芽品牌价值70.56亿元,霍山石斛品牌价值55.37亿元。
在大别山区,地标产品六安瓜片、岳西翠兰等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的靓丽名片和特色产业。以岳西翠兰为例,2013年获得地标产品保护的当年,全县茶园面积约1.01万公顷,产茶4000吨,产值3.1亿元。获得保护后,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年产量、产值也逐年增加。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1.08万公顷,产值7.41亿元,茶叶已成为岳西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岳西农业最大的特色与支柱产业。2016年,“岳西翠兰”品牌估价13.76亿元,品牌价值比2015年增长11%。
安徽省质监局还主动把地标产品保护工作融入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中,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质量扶贫、品牌扶贫,探索出了“四个结合、四个转变”的做法。
将地标产品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自然经济转化为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安徽丰富多样的地标产品资源,通过地标产品这张“金字招牌”的引导,把一家一户的传统经济模式,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规模经济模式。霍山县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地标产品年产值达66.9亿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农民收入1/3来自茶产业,霍山石斛产业使偏远山区2000余名农民人年增收6000元。天柱山瓜蒌籽获批保护后,潜山县瓜蒌产业综合产值达5.5亿元,带动了8000余户农户增收。岳西翠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该县茶园面积1万余公顷,产茶4000吨,产值3.1亿元。获批保护后,该县茶园面积增加到1.1万公顷,产茶4680吨,产值达7.1亿元。
地标产品保护与助推电商发展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该局着力提升地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宣传媒介的作用,把安徽地标产品的特色、品质、优势宣传出去。在城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立安徽地标产品专柜,设立网上专卖店,开展网上交易等,将地标产品推出安徽、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歙县将电子商务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地标产品保护工作融合进来,形成“互联网+地理标志”的模式。
将地标产品保护与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结合起来,把特色产品转化为品牌优势。安徽省质监局通过实施地标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地标产品品牌价值,发挥地标产品的平台作用,放大品牌效应,使地标产品成为“名品”“精品”。推进地标产品示范区建设,积极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地标产品品牌开发利用,地标产品实施保护后,充分利用“金字招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市场运作,展开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充分与旅游、外贸等结合起来,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塔山石榴获得地标产品保护后,小石榴做成了大文章。淮北市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榴博物馆,每年举办石榴文化节,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石榴景区成为皖北著名景点,以种植塔山石榴著名的榴园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
与此同时,安徽省将地标产品保护与对外开放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国内精品转变为国际名品。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标产品保护工作,对安徽省质监局推动地标产品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地标产品的系列宣传,充分利用地标产品提升扶贫效益。
2016年,安徽省质监局、省扶贫办还下发了《关于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扩大地标产品在贫困地区的覆盖面,努力提高地标产品在壮大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占比,真正做到“创一个地标、兴一批企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
2017年,安徽省首次将地标产品标准制定率作为省政府质量考核指标,以此推动地标产品综合标准体系的完善。目前,全省获批的78个地标产品中,已制定国家标准的有9个,制定地方标准的有42个,制定管理规范的有10个,标准及规范制订率达75.7%。
安徽省质监局局长韩永生表示,该局将加强对地标产品保护的宣传引导,做大地标产品总量,提高保护水平,准确把握地标产品保护原则,逐步实现以特色产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聚合效应形成地标产品区域名牌,打造高质量的地标产品品牌。
(来源:中国质量报网站 2018年06月20日 原标题: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安徽路径”)
2018年6月26日
-
知识产权局受理首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6月1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依法受理首批10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并公示有关信息。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首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公告显示,此批受理的10个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分别为行唐大枣、南陵大米、连江海带、汨罗粽子、溆浦瑶茶、紫金春甜桔、忻城糯玉米、德源大蒜、紫云春茶、且末红枣,系由河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新疆等省、自治区原产地地理标志行政部门初审推荐。
行唐大枣
据悉,我国自1996年启动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相关工作以来,保护规模逐年扩大,实施效果日益凸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保护制度,迄今共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359个,其中国内2298个,国外61个;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24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091家,相关产值逾1万亿元,惠及上千万人,在保护民族品牌、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守护原味品质、助力扶贫攻坚和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知识产权局网站 2018-06-15 原标题:知识产权局受理首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2018年6月21日
-
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出炉
5月10日是第二个“中国品牌日”,由江苏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工商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联合主办的“2018江苏商标品牌紫金峰会”昨天在南京举行。多名专家和企业家就如何打造江苏高端品牌进行主题演讲。
江苏品牌建设还缺“高峰”
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双传学在致辞中说,峰会充分体现了让商标品牌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共同推进商标品牌建设的使命和担当。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商标品牌插上媒体的翅膀,让商标品牌的传播更加久远,更加宏大。
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工商局副局长吴永才在主题演讲中说,江苏品牌建设土壤厚实,全省已有市场主体超过800万户,在全国遥遥领先;驰名商标总数达743件,在一万件有效注册商标中,江苏的驰名商标数是8.25件,与兄弟省市相比“含金量”很高。不过,虽然江苏的品牌建设已经建成了“高原”,但还缺“高峰”。2017年中国品牌年度大奖获奖名单中,江苏只有一家企业入围;2017年500个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江苏垫底,只有27件。此外,品牌的科技感不足,江苏的品牌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新经济业态、核心产品的自主品牌还不多。
品牌宣传片取景30个企业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充满商标的世界里。江苏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百万件商标,创造了亿万价值的财富......”峰会伊始播放的宣传片《寻找江苏名片》,令嘉宾们印象深刻,拍摄者是扬子影业。
记者了解到,扬子影业在接受了拍摄任务后,与省工商局商标处的领导们一起磋商宣传片的定位和方向,四易其稿,创作并完善了解说词和分镜头脚本。拍摄共花了7天时间,两支摄影组分赴苏南、苏北和苏中,每天满负荷工作16个小时。除了拍摄城市景观外,扬子影业还深入了近30个企业取景拍摄,而且采访了7位优秀企业家。随后10天时间即完成了后期制作,最终呈现的宣传片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富有内涵。
江苏“十大地理标志品牌”授牌
峰会上还举办了“2017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授牌仪式。在江苏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扬子晚报从全省征集了42个最具代表的江苏地理标志品牌,2017年8月24日起推出票选“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的活动,宜兴紫砂、高邮鸭蛋、海安大米等10个品牌成功入选。历时半个月的投票活动总参与人次近140万人次,成为刷爆朋友圈的大事件。最终入选“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的品牌,涵盖了水产、大米、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江苏地理标志品牌的集中代表。
除了地理标识品牌评选外,扬子晚报还发起了“我和家乡地理标志产品的故事”征文活动。两项活动通过扬子晚报全媒体平台(纸媒、官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H5等)的立体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江苏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与了解。
据悉,“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目前江苏共拥有地理标志269件。江苏地理标志工作的积极推进,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特产并促进其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更多机会。
历时半个月的票选活动2017年9月7日圆满结束,宜兴紫砂、高邮鸭蛋、海安大米、丰县牛蒡、如东狼山鸡、阜宁大糕、滨海白首乌、巴城阳澄湖、东台西瓜、建昌红香芋荣膺“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
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吴永才和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为“2017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授牌。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8-05-11 原标题: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出炉)
2018年5月12日
-
湖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产值近1300亿元 成脱贫“利器”
侗藏红米
“与其他地区的红米相比,我们新晃侗藏红米米粒细长、口感香糯,含硒量更高,目前种植面积为3000亩,年产值500余吨,带动农民实现产业脱贫。”新晃县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7日召开的湖南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情况发布会透露,该省新增雪峰山鱼腥草、龙山百合、德山大曲、会同魔芋、新晃侗藏红米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目前,该省已有7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涉及养殖业、种植业和加工业等领域,覆盖14个市州、92个县市区,年总产值近1300亿元(人民币,下同)。
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广受国际市场认可的货源、质量和品牌标识,已成为名牌培育的重要载体。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既有湘米、湘莲、湘茶、湘油等中国知名优质产品,是特色湘品集聚区,同时也是武陵山区、雪峰山区、罗霄山区等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会同魔芋是2018年新增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们的魔芋具有块茎大、葡甘聚糖含量高、收获期早等优异品质,目前全县18个乡镇种植魔芋达5万余亩,带动了8500多人脱贫,并衍生出‘雪魔芋’‘魔芋粉’等特色产品,年产值2亿元。”据怀化市会同县人民政府县长周立志介绍,该县将继续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会同魔芋
据上述魔芋生产厂家负责人钟果林介绍,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对贫困户实行免费技术指导和培训,并以不低于保底价回收魔芋,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15个合作社,产品除了遍布全国各地,还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绝大部分为农副产品。过去,这些只是自产自销的“土特产”,通过提高生产工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均大幅提升。据统计,湖南80%以上产品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产值增长100%以上,直接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怀化新晃,新晃黄牛肉、新晃龙脑、新晃侗藏红米三个地理标志产品让当地农户尝到了甜头。农民种养从原来的家庭式、作坊式,变成了现在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和服务,民众的品质和品牌意识明显增强。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做大做强,也有效拉长了产业链条。在湘西十八洞村,通过建立湘西猕猴桃精品产业园,民众不仅从猕猴桃种植、加工获益,还能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开展选育培育,湖南在行动。据悉,该省将部署开展地标资源普查,对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列入地标产品培育梯队,建立地标产品优势资源库。
“我们将坚持‘扶持贫困县、消除空白县’的思路,不断扩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总量和范围,力争2至3年实现区县全覆盖。”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李丁表示,该省将积极参与“中欧100+100”“中日10+10”“中泰3+3”等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互保,让更多优秀产品“走出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05-08 原标题:湖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产值近1300亿元成脱贫“利器”)
2018年5月8日
-
“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评选结果发布
3月19日,由工商总局商标局与中国工商出版社联合开展的“我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王勇国务委员、张茅局长在2017年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宣传”的讲话精神,回顾总结2017年地理标志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地理标志的认知,总局商标局与中国工商出版社合作开展了“我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评选活动。经过社会公众投票及专家评审程序,最终确定“我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民法总则》确认了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三条将明确“地理标志”列为知识产权客体之一,由此明确确认了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
2. 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富农工作座谈会推介“宁德经验”
2017年3月28日,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富农工作座谈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各地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的经验,推介了“宁德经验”。多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始终坚持习总书记强调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惠农、益农、富农、强农方面的重要带动作用,涌现了“宁德大黄鱼”“古田银耳”“福鼎白茶”等多件影响力较大的地理标志商标,形成了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的“宁德经验”。
古田银耳
3. 评选“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2017年4月至5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中国工商报社联合开展了“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得到了地方政府、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和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和大力支持。点阅量和投票数双双破百万,创中国工商报社微信公众号开设以来最高记录。经过微信公众投票,紫阳富硒茶、万荣苹果、静宁苹果、英山云雾茶、宽城板栗、平谷鲜桃、沼山胡柚、盐池滩羊、黄松甸黑木耳、枞阳媒鸭10件地理标志商标获选。获选代表受邀参加2017年世界地理标志大会。部分入选地理标志所在省领导专门做出批示。
4. 评选“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
2017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出通知,组织开展推选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活动。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和市场管理部门共推荐60个典型地市。根据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政府重视程度、地理标志运用情况、扶贫效果等因素综合评价,福建省宁德市、江苏省淮安市、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平邑县(临沂市)、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四川省广元市、安徽省六安市、陕西省汉中市被评为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
5.世界地理标志大会在中国举办
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在江苏省扬州市隆重开幕。李克强总理致贺信,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美、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国内代表围绕地理标志的经济社会状况、地理标志的管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会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江苏省工商局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展示,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实物精品展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6.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淮安经验”
2017年8月25日,国家工商总局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举办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淮安经验”。这是继3月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商标富农工作座谈会后,以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近年来,淮安市在地理标志工作方面集中发力,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8月底,全市地理标志商标共116件,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借助地理标志商标效应,很多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地理标志商标成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
淮安红椒
7.2017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在广西桂林举行
2017年9月1日—4日,2017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在广西桂林举行,“地理标志商标论坛”作为本届商标节的一道亮丽风景,引起业内和媒体的关注。来自政府部门、司法系统和高校的嘉宾以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代表从不同角度对地理标志商标的作用、制度、运用等进行了介绍。在论坛现场还举办了中华商标协会地理标志分会成立仪式。中华商标协会会长刘凡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华商标协会地理标志分会成立的目的旨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规范作用,维护地理标志产品信誉,为地理标志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行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8.开展中央媒体“地理标志精准扶贫一线行”活动
2017年9月和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委托中国工商出版社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分赴福建宁德和江苏淮安一线采访,重点宣传福建宁德、江苏淮安在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上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参与。
9.商标局发布简化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材料的通知
2017年11月6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布《关于简化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材料、便利申请人的通知》,推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5项便利化措施。这是商标局贯彻国务院放管服要求,落实《工商总局关于大力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
10.“第七届全国地理标志商标摄影大赛”举办
2017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启动“第七届全国地理标志商标摄影大赛”,截至2017年11月底,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0幅作品,参赛者通过镜头,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地域环境、制作工艺、品质特征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用照片体现了地理标志商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了地理标志商标的认知度和影响面。
(来源:中国商标网 2018-03-21 原标题:“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评选结果发布)
2018年3月21日
-
郡县地标特产大全--全国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网建设中
2015年以来,建设全国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网(WWW.SINOGI.CN)。
全国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网在原来中国地理标志网(SINOGI.ORG)资讯基础上,利用十几年积累的全国地理标志数据库,进行科学系统化整合升级。
网站致力于推动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解决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发挥地理标志的“三农知识产权”综合价值和填平“三农互联网鸿沟”。
网站定位是: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保护与发展的专业资讯库,原产地标、品牌优选、综合价值和门户导航。
2018-01-01
201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