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 乌天麻及乌天麻和红天麻的杂交后代。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在800m至1800m的阔叶、针叶树混交杂灌林地,荫蔽度30%至80%,土壤为高山黄土和黄沙土及腐殖土,地表腐殖层厚度≥2 cm、pH值4.5至6.5之间的缓坡。 (三)栽培管理。 1. 麻种培育: (1)箭麻:选用顶芽新鲜饱满、健壮、无黑斑、无创伤、无虫害、单个重200g以上的箭麻,培育天麻朔果,供有性繁殖用种。 (2)种麻: ①选用有性繁殖的白麻(≥5g)、米麻(重量0.1g至5g)作无性繁殖的种麻。 ②无性繁殖的第1至第2代白麻(重量10g至50g)可继续作无性繁殖栽培的种麻。 2. 密环菌、萌发菌准备: (1)有性繁殖:在5月20日前培养好生产栽培用密环菌材、菌枝与萌发菌叶。 (2)无性繁殖:在8月10日前培养好生产栽培用密环菌材、菌枝。 3. 栽培用填充物的准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栽植前2日备好阔叶杂木树枝、树叶等,不得使用带油脂的木材和树叶,并切成长度不超过15cm的短节。 4. 栽培: (1)栽植:挖窝长200cm,宽70cm,深30cm,放菌材10根,间距15cm,窝间距视地势而定,留排水沟。利用老窝栽培需间隔4年以上。有性繁殖栽种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行,采用密环菌枝、菌材、萌发菌叶伴栽。无性繁殖栽培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进行,以密环菌菌枝、菌材伴栽。窝底、棒间加入备好填充物料。 (2)田间管理:防旱、防涝、防人畜践踏。长期天旱、土壤含水量低于50%时,浇水保湿。遇连雨、暴雨挖沟排积水。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和加工。 1. 箭麻采收: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采挖有性繁殖栽种后2年或无性繁殖种植后1年的成熟箭麻(冬麻),同时采收的一、二代种麻继续留种。 2. 加工:天麻采挖后,分级洗净、蒸至透心,在50℃至70℃温度下干燥。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野生天麻:麻呈长椭圆形,略扁;肉头较厚,肉质白色,外表皮褶皱明显、呈褐色。 (2)人工栽培麻:麻块茎扁平、呈长椭圆形或销弯曲,体结实,半透明状,断面角质状,黄白色。 2. 理化指标:天麻素含量≥0.4%。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第112号公告 2010年9月30日)